臺灣公衛學生聯合會

流病新資訊|全球大型集會群眾事故傷害防治措施

文/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三年級 翁咏聖
  輔仁大學公共衛生學系二年級 劉于僑

隨著各國防疫措施鬆綁或解除,節日慶典、運動賽事、藝文展演、宗教活動等大型集會(mass gathering)陸續舉辦,有些場合已不再嚴管人員數量。然而,蜂擁而至的人潮可能增高群眾事故的風險,成為傷害的外因。去年10月,印尼坎朱魯漢體育場與韓國首爾梨泰院接連爆發大規模人群碰撞(bump)、推擠(surge/crush)、疊壓(collapse)或踩踏(stampede)情事,印度西部一座吊橋亦因結構無法承受過重壓力而倒塌墜河,上述事件均致使數百位民眾嚴重傷亡,震驚國際社會。近期,烏干達首都坎帕拉近三年來首次舉辦跨年活動,當地一間購物商場施放煙火後亦傳出類似案件,共有9人罹難,多名群眾受傷。一些研究結果表明,對活動構成風險的要素主要在於人群密度、流向和速度,不僅是現場人口總數。就平均而言,當每平方公尺高於5人,個體移動逐漸變得有限,甚至相互擠壓,任何微小的動作都有機會被密集的群眾放大,形成壓力波在人體結構間傳遞。強大的力學能使民眾接續失去支撐,如同多米諾骨牌,伴隨倒下的群體愈來愈多,被壓在下方的人能夠逃生的機率便愈來愈低,有可能引發壓迫性/創傷性窒息(compressive/traumatic asphyxia)及相關傷害。在臨床醫學診斷上,這些情況紀錄於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第十版(ICD-10)之S碼(身體單一部位傷害)、T碼(身體多重部位傷害或其他狀況)和W碼(外因)。

何謂事故傷害防治

直至今時,社會大眾、新聞報導或政府當局,仍習慣使用意外/事故(accident)、不測(contingency)、悲劇/災禍(tragedy)、不幸/厄運(misfortune)等詞彙描述非蓄意性的傷害事件,可能帶有「天注定」、「運氣不好」、「當事者不慎」之類的消極意味,容易被解讀為隨機發生、無法避免、未能防範,甚至將責任全盤歸咎於蒙受傷害的個人。若妥善運用流行病學工具分析,瞭解事件分布與型態差異,辨明健康影響因素(識別危險與保護因子),在過程中能夠適宜且公平地藉由社區中有組織的力量介入,事實上這些情形是可以被預防的。有鑑於此,「傷害(injury)」成為學術領域中較合適的用語,意指蓄意或非蓄意性因身體暴露於各種形式的能量(例如:熱能、電能、力學能、化學能等),能量急性或長期、重複地轉移至身體,超過其承受閾限或破壞修復機制,又或者是因為缺乏維持生命的要素,而導致細胞、組織、器官、器官系統乃至於個體之損傷。傷害防治(injury prevention and control)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公共衛生議題之一,亟需跨領域專業的整合(例如:教育、警政、交通等),以及群體導向、基於實證、以預防為標的之多種戰略。

哈登矩陣(Haddon Matrix)

美國流行病學家戈登(John Gordan)在1949年運用宿主、作因、環境來描述傷害如何產生,1961年,心理學家吉普森(James Jerome Gibson)則以能量轉移的觀點闡釋致傷原理。1970年代,哈登(Wiliam Haddon Jr.)將前述概念整合,提出著名的哈登矩陣(Haddon Matrix),有助於在事件中探尋需要改善的因子與適當的干預時機,並點出持續蒐集傷害資料的必要性,藉此推動防治工作。另有學者在該矩陣的兩種維度之外,加入方案擬定、實行與評估面向,形成x-y-z三軸架構,相關指標包含:有效性(effectiveness)、成本(cost)、自由(freedom)、公平(equity)、汙名化(stigmatization)、偏好(preferences)、可行性(feasibility),以及其他已被辨識的準則(other identified criteria)等,期望介入方針能克服實務上窒礙難行之處,籌措健康照護資源並爭取財務支持。

哈登矩陣(Haddon Matrix)

因素(Factor)

宿主(host)

 

媒介(agent/

vehicle)

物理環境

(physical

envir-onment)

社會環境

(social

envir-onment)

時序性

(Phase)

初段預防

事件發生前(pre-event)

1. 避免能量形成與聚集

2. 減少能量積累的程度

3. 防範已存在的能量釋放

4. 強化可能因能量轉移而受傷的形體

遵守禮節?

安全防範意識?

物品管制?

場所品質?

道路狹窄?

 

預防準備缺失?

人流量預判失誤?

人流動線?

事件發生時(event)

5. 改變能量釋放的模式

6. 在時空條件上分開或利用屏障阻隔已釋出的能量與易受傷害的形體

7. 調整衝擊時的接觸面或其他可能致傷的結構

人群密度大?

人流方向?

不安全行為?

安全防範意識?

存在危險品?

免費禮品?

光線不足?

天氣狀況?

路況溼滑?

安保人員不足?

他人互助?

次段預防

事件發生後(post-event)

8. 及早偵測事件發生、評估傷害情形

,適切介入以遏止其蔓延、惡化

9. 採取必要手段限制失能、殘障、死亡,促進身體、心理、社會、心靈周全性的復健

脫困自救能力?

遵從醫囑康復?

物品二度傷害?

急救場所距離?

 

應急處置不當?

救護人員訓練?

實際案例

1.避免能量形成與聚集、減少能量聚集的程度

在日本東京,由澀谷區公所(渋谷区役所)、商店會聯合會(商店会連合会)、站前管理協議會(駅前エリアマネジメント)等機構組成的跨年執行委員會(年越しカウントダウンイベント)決議連續三年停辦倒數活動,動員百名警力與公職人員維持安全秩序,勸導公眾減少逗留並遵守禮節,並將大型電子螢幕較平時提早一小時熄燈,於全向十字路口等處設置影像監視平臺掌握即時動態。在「梨泰院事件」之後,世界各國經過重新研判與綜合檢討,多半會避免在狹窄、具有一定坡度的環境舉辦大規模群聚活動。過去兩年,此類集會則由於新冠疫情嚴峻而銜接體溫量測、實名制登記、接種疫苗、配戴口罩、快篩陰性等規範,劃設範圍限制最多容留人數,或直接終止實體辦理,轉為線上形式。除此之外,去年韓國明洞福利協會(명동 복지회),即當地的路邊攤販協會(노점상인연합회)呼籲店家在聖誕節及新年期間暫停營運,朝鮮(北韓)平壤、俄羅斯莫斯科、烏克蘭基輔、馬來西亞吉隆坡等地,也因為經濟、政治、災害等因素取消2023新年慶祝,而英國倫敦自2014年起則全面採行售票入場制,僅開放10萬人觀賞煙火匯演,並鼓勵民眾收看轉播畫面,減少外出群聚。

2. 防範已存在的能量釋放

在前段提及首爾的案例中,警消單位也要求各部門就跨年活動召開地區安全委員會,改善事故浮現熱點,並盤點維安狀況,增派較2019年約六成的人力。澀谷宣佈周邊公共場所特定時段禁止飲酒,並鼓勵店家盡量不販售酒類,避免民眾從事冒險行為,或因感官遲鈍削弱反應能力。酒精飲料禁令亦可見於法國,巴黎警方在香榭麗舍大道設置安檢站,呼籲民眾不要攜帶大件行李,且嚴禁持有危險性物品,防止群體恐慌出現。每到跨年夜,臺灣臺北信義計畫區的空橋系統則會封鎖,除了關閉捷運出口與連通道、管控電梯使用、使用暫停手扶梯運作(像樓梯一樣呈靜止狀態)、增設臨時閘門、拓寬進出站動線之外,自2012年起,由臺北捷運站務人員、保全、司機與維修員所組成的「潮天團」均會派駐會場鄰近車站的出口與制高點。他們透過聊天、唱歌、有獎徵答等詼諧互動過程,維持旅客耐心以遏止騷亂,並張貼、持舉告示牌宣導,反覆廣播「慢慢走,不要跑」、「不要推擠,不要踩踏,保護別人和自己」等指引口號,疏導出入口、月臺與車廂人潮。

3. 強化可能因能量轉移受傷的形體、調整衝擊時的接觸面或其他可能致傷的結構

政府、學校、傳播媒體,以及任何與群聚活動相關的人士,需特別留意群眾事故的威脅,而不僅是傳染性疾病、犯罪與暴力傷害的預防,應透過疏散演習、識能教育、政令宣導、健康傳播等途徑使更多人瞭解風險評估的重要性,行塑健康信念,促成行為改變。空間容量與身體耐受性都有閾值,倘若發現人潮過於擁擠,察覺自身罹患性與外界潛在嚴重性,有助於從源頭避免傷害產生的可能。舉例來說,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針對赴大型集會旅遊(Travel to Mass Gatherings)提出建議,指出民眾必須培養危機感知能力,並具備緊急應變技能,如果身陷湧現的人群之中,或遭遇推擠、踩踏,儘量像拳擊手一樣,將手放置胸前,腳跟保持穩固的立足點,不要抗拒人群的力量。當集體運動狀態停頓時,可嘗試沿對角線走到群眾邊緣,若不慎摔跌,應蜷縮身體成球狀來保護自己,並保持冷靜,等待時機起身逃脫。

4. 改變能量釋放的模式、在時空條件上分開或利用屏障阻隔已釋出的能量與易受傷害的形體

以2023跨年為例,全球各地多有依賴電信信令或現場估算數據,評析特定時空的人群,應用數位科技輔助決策,如提前擺設路障,或使維安人力組成「拉鏈式人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群眾移動速度,並於不同時段實施多階段道路交通、車輛停放與公共自行車租借管制,劃分區域隔離人員與車流,也加強大眾運輸系統服務量能。比方說,阿聯杜拜便規劃了多條社區專用獨立通道,且提供免費接駁巴士。捷運(雙北、機場、臺中、高雄)、淡海輕軌、貓空纜車、臺鐵延長營運時間,並結合資訊管理系統,監控人流、發佈預警,實時推播車站鄰近區域影像和車廂擁擠程度,鼓勵民眾步行至離會場較遠的車站「分線搭乘」,同時行控中心會按照現場需求彈性調整班距,或安排列車過站不停靠等方式,類似的策略或將推廣到農曆新年,像是有「世界規模最大人口遷徙」之稱的中國大陸春節疏運,或是元宵節在臺灣各縣市或全球華人社群展開的燈會活動等。

5. 及早偵測事件發生、評估傷害情形,適切介入以遏止其蔓延、惡化;採取必要手段限制失能、殘障、死亡,並提供身體、心理、社會、心靈周全性的復健

據悉,年初澳洲雪梨警方接獲岩石區(The Rocks)煙火秀的人群推擠案件,立即採納有效控制行動,所幸無任何人員傷亡。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紐約時代廣場跨年現場人數從2022年一萬五千位觀眾,上升至今年近百萬名遊客,當地警消參考《特殊活動應急計劃》(Special Events Contingency Planning) 提前部署,確保傷害生成的當下有充足的人力與物資待命,也依循《大規模安全事件管理手冊》(Managing Large-Scale Security Events) 制定公共安全計劃,周全考量參與者的社會人口學特徵(例如:年齡、性別、經濟狀況等)和易感受性(susceptibility),為其轉銜合適的醫療照護資源,消弭健康不平等。為了優化城市急救力,新加坡國土防線危機管理系統(Home Front Crisis Management System)、民防和警察部隊成立健全的災害指揮體系,明確劃分權責,減少跨單位溝通協調的障礙,也推出防水、搭載熱傳感器和攝影機的新型無人機,協助人群管理、搜索及救援;杜拜在救護資源方面,除了派遣救護車,亦包括小型迅速應變機具(rapid responders)、自行車、海上與空中救護運輸,增加勤務機動性。效法國外設立淨空緩衝區域、預留閒置空間作為緊急救護路線以外,臺灣也在活動場地制高點佈建警力,若發現有人摔倒或引起推擠、踩踏,則會利用無線電聯繫、強光手電筒光束引導安全小組支援。從政策面至執行端,全球各地公共衛生治理團隊須思索如何提升心肺復甦術(CPR)/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ED)施行率、縮短救護人員到達事發地點時間、促進健康照護可近用性、可接受度及服務品質等目標的實踐,並從根本上強化全民安全意識,防治大型集會群眾事故傷害。


參考資料

  1. 王榮德、江東亮、陳為堅、詹長權編著 (2018)。公共衛生學。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 Wikipedia. Crowd collapses and crushes.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rowd_collapses_and_crushes
  3. Gordon, J. E. (1949). The Epidemiology of Accid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4. Gibson, J. J. (1961). The Contribution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to the Formulation of the Problem of Safety—A Brief for Basic Research. Association for the Aid of Crippled Children.
  5. Haddon, W., Jr. (1973). Energy damage and the ten countermeasure strategies. Human Factors.
  6. Runyan, C. W. (1998). Using the Haddon matrix: introducing the third dimension. BMJ Injury Prevention.
  7. 本江希望 (2022年12月29日)。渋谷駅周辺のカウントダウン、3年連続中止 路上飲酒禁止呼びかけ。産経新聞。https://www.sankei.com/article/20221227-KQ6ZWW2EOJGIBOAMEJH3446JSQ/
  8. Lee, Hae-rin (December 18, 2022). Myeongdong street vendors to close on Christmas Eve to prevent crowd crush. The Korea Times. https://www.koreatimes.co.kr/www/nation/2022/12/113_341945.html#none
  9. The Local. (December 30, 2022) Fireworks, police and weather: What to expect from New Year’s Eve in Paris in 2023. The Local. https://www.thelocal.fr/20221230/fireworks-police-and-weather-what-to-expect-from-new-years-eve-in-paris-in-2023/
  10. 陳怡璇 (2022年12月31日)。跨年夜北捷運量達96萬人次 防踩踏是重要任務。中央通訊社。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212310169.aspx
  11.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June 23, 2022). Travel to Mass Gathering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ttps://wwwnc.cdc.gov/travel/page/travel-to-mass-gatherings
  12. Anna Patty (January 1, 2023). Crowd crush in The Rocks during an otherwise safe city celebration.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https://www.smh.com.au/national/nsw/crowd-crush-in-the-rocks-during-an-otherwise-safe-city-celebration-20230101-p5c9p0.html
  13. 丘力龍 (2022年11月1日)。紐約時報廣場跨年擠百萬人為何沒事? 三關鍵原因曝光。TVBS新聞網。https://news.tvbs.com.tw/world/1949611
  14. Lou Si Yuan (December 29, 2022). Marina Bay new year countdown: Some Singaporeans eager to join celebrations after 2-year absence, not fazed by expected large crowds. Today. https://www.todayonline.com/singapore/marina-bay-new-year-countdown-crowd-celebrations-2081291
  15. Gulf Business (December 31, 2022). Here’s how Dubai is set to enjoy ‘safe and secure’ NYE celebrations. Gulf Business. https://gulfbusiness.com/heres-how-dubai-is-set-to-enjoy-safe-and-secure-nye-celebrations/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