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

公告日期:2023/4/4 15:58

文/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三年級  翁咏聖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三年級  賴怡芊

前言

近期,H5N1禽流感疫情影響全球雞蛋供應狀態,厄瓜多-祕魯與土耳其-敘利亞強震造成建築物受損和民眾傷亡,希臘及美國發生嚴重鐵路事故(後者更引起毒性化學物質洩漏)。全球暖化加劇,許多地區出現頻率、程度較過去更高的熱浪、野火、寒害等極端天氣事件,其中,風災與洪澇可能提高水媒疾病流行的機會,包括經由糞口途徑,與食品安全衛生最為相關的腸胃道疾病,或是清理家園時,傷口接觸到受汙染的水源、泥土、廢棄物,而感染破傷風桿菌(Clostridium tetani)、鉤端螺旋體(Leptospira)等致病微生物。值得注意的是,此時也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週年,這些事件彼此交織,構成複合式災難,在較短的時間導致一連串社會機能崩解,對民眾的健康與生命構成慘烈衝擊,且這類危害發生的時空資訊,抑或是在經濟和環境上所造成的鉅額損失,人們通常並不易預警與評估。

有別於災後短期性地針對相關人士追究責任,流行病學方法則透過嚴謹的觀察與推論,即時監測數據與制定指標、描述災害對健康的衝擊,進一步分析災害與健康事件的影響因素。簡而言之,災害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將釐清what、who、when、where、why、how六個關鍵的「W」,可用來幫助各界審視癥結所在,衛生當局也能整合科學實證、法規與倫理考量,詳盡地回應民眾需求,提升健康促進、疾病防治、醫療救護緊急服務的品質,以及資源分配的妥善程度。以下將針對地震、氣候變遷及戰爭這三塊進行分析。

地震

事件(What)土耳其-敘利亞地震
對象(Who)經歷地震之人們(將近2,600萬人口受影響)、救援隊
時間(When)臺灣時間2023年2月6日上午9時17分
地點(Where)地震震中位於土耳其加濟安泰普省,影響之國家為土耳其和敘利亞
原因(Why)安那托利亞板塊、阿拉伯板塊與非洲板塊的交匯處之淺源平移斷層滑動,規模 7.8 級,且餘震不斷
如何影響健康(how)短期受傷、因地震時當地寒冷,故可能引起血管收縮、血壓上升,間接引發心房顫動,可能導致心肌梗塞及中風
中期擠壓症候群、心理創傷導致像是容易流淚、暴怒和食慾改變
長期心理健康影響、精神創傷、活在恐懼中
外傷可在短時間內恢復,但心理層面卻難以在短時間恢復,那些受難當下的記憶難以抹滅,因此心理困擾可能會跟著他們一生,進而導致像是睡眠障礙、食慾改變、焦慮不安等症狀。

針對經歷健康不良事件的因應,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從其緊急情況應急基金中撥款超過 1,600 萬美元,也籌了約8,457美元為了地震後3個月進行以下幾點的緊急應變:

  1. 確保哪些易受傷害和受影響的受難者安全。
  2. 提供受傷者即時的創傷護理以及創傷後康復護理。
  3. 提供基本藥物、急救包和用品以填補緊急缺口。
  4. 預防和控制疾病暴發,包括加強疾病監測。
  5. 增加心理健康和社會心理支持。
  6. 與國際衛生合作,包括應要求派遣緊急醫療隊
  7. 確保受難者獲得基本醫療服務,尤其是婦女、兒童、老年人和患有非傳染性疾病者。

氣候變遷

事件(What)異常高溫
對象(Who)全球人口
時間(When)目前持續發生
地點(Where)全球
原因(Why)人為引起的氣候變遷主要是由於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的變化造成的,此外大氣中懸浮微粒的變化,以及土地使用的變化等也是氣候變化的原因
如何影響健康(how)短期  可能導致熱痙攣、熱衰竭、中暑等熱傷害,或使慢性疾病病情惡化
中期糧食不安全、缺乏水資源、能源危機影響健康生活
長期死亡
預計從 2030 年到 2050 年,氣候變遷會造成每年因營養不良、瘧疾、腹瀉和熱效應約 25 萬人死亡,且估計到 2030 年,每年對健康造成的直接損害成本為 2至40 億美元之間。若衛生基礎設施薄弱的地區(主要是發展中國家)沒有預防和因應氣候變遷的到來,將會無力應對。

因應方式: 以下4點為根據WHO目前對於氣候變遷與健康議題做的計畫:

  1. 傳播和夥伴關係:與聯合國一起合作,確保健康在氣候變遷議程中得到關注,並且傳播與氣候變遷對人體健康構成的威脅以及促進健康的信息及減少碳排放量。
  2. 監測科學和證據:針對氣候變遷與健康相關的科學證據做審查,另外,需確認不同國家在面對氣候變遷時做的準備和需求;此外還有制定全球研究議程。
  3. 支持各國保護人體健康以免受氣候變遷的影響:加強國家能力並提高衛生系統以應對氣候變遷對健康帶來的影響。
  4. 建立氣候變遷減少人類健康傷害的能力:協助各國建立減少健康對氣候變遷之傷害的能力,並同時減少碳排放以促進健康。

戰爭

事件(What)俄烏戰爭
對象(When)主要為烏克蘭與俄羅斯平民、軍事部隊
時間(When)2022年2月24日迄今
地點(Where)烏克蘭、俄羅斯和鄰近區域
原因(Why)俄羅斯總統普丁發表全國演說,以「去軍事化」及「去納粹化」為由對烏克蘭採取「特別軍事行動」,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最大規模的軍事對抗
如何影響健康(how)根據WHO統計,過去這一年來,烏克蘭累計平民傷亡人數將近兩萬,境內流離失所者高達540萬人,超過八百萬名難民滯留歐洲,並約有七百起攻擊事件影響烏國健康照護機構。隨著交通網絡與軍事武器的迅速進步,戰爭所造成的健康衝擊更勝以往,引起國際社會針對糧食安全、疾病防治,甚至是原子能與生物化學危害的擔憂。戰火波及烏克蘭社區,直接造成立即性的慘重死傷,也損害道路及糧食、能源與自來水供應系統等基礎設施。當地醫療院所、長期照顧機構等衛生保健單位受到嚴重摧殘,新冠肺炎、結核病、愛滋病等監測與診療工作,以及麻疹、德國麻疹、小兒麻痺等疫苗接種計畫,初期皆因戰事停擺。大規模人群遷徙,伴隨難民暫居處所密集接觸、環境品質惡化,使得罹患呼吸道、腸胃道疾病或遭抗藥性細菌感染等機會增加。 烏克蘭與鄰近國家健康體系量能緊繃,恐怕難為大眾提供周全的衛生服務和社會福利,特別是戰爭促發憂鬱、焦慮、創傷後症候群等長期心理健康問題。如何給予嬰幼兒、孕產婦、老年人等易感族群適切的照護?如何應對新興傳染病的威脅?在有限的物資、人力和時間之下,為了避免緊急危難,政府較無法充分權衡健康政策是否滿足有效性、必要性與比例原則,民眾在社會議題的瞭解及參與上亦有所限制,因此衛生部門可能選擇對人民傷害程度比較大的介入手段,比方說,在收容區域集中隔離、強制公衛與醫護人員支援前線、調整資源分配的優先順序,或是加強管控健康資訊等。由此可見,某一政權若發動戰爭,將對人性尊嚴構成壓迫,直接或間接地危害健康人權與社會正義,不僅侵犯個人自由,也罔顧群體權益,缺乏正當性和其他倫理道德基礎。無論是在物質、心理、靈性或社會層面上,均沒有辦法促進人類建立支持性的健康環境。

若從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的角度切入,或許可以援引「三段五級」的架構,研擬災害管理和疾病防治方案。雖然在第一階段已不能改變交戰團體對峙的事實,但在公共衛生上,應致力於溯流而上,阻斷潛在疾病的肇始,也如同經營人際關係,既然難以避免衝突,減少未來對抗的產生便是可行的方法。隨著主權國家、事實上獨立的政治實體、曾治理特定領土的團體,以及其他非國家行為者(例如:跨國非政府組織、慈善基金會)在衛生治理上的角色逐漸移轉,戰事預防的第二階段已不再侷限於國家公權力或國際強權的干預,而是依靠全球有組織性、能共同合作的力量,即時發現戰爭威脅。除了透過政治性的談判、協商、斡旋和調停來維繫夥伴關係,衛生法律與行政途徑,或是具體的人道援助,也須早期介入當地的健康照護網,降低疾病負擔。最後,第三階段的重點在於減緩人道主義的災難性結果,而就長遠的眼光來看,戰後家園的重建、健康體系的恢復,或是彌補傷痛、渴望和解、追求真相與正義等面向,均有賴於社會團結和民主韌性的支持。

現代武裝衝突,與全球化時代下科技、社會的急遽變遷關係緊密,深受意識形態、宗教與文化、經濟利益等差異所影響,戰爭防治遂成為近年永續發展的重要目標,以及公共衛生專業應變的核心能力。如同臺灣公共衛生學會《關於俄羅斯軍隊入侵烏克蘭的聲明—停止烏克蘭戰爭的公開信》所述,流行病學分析與健康風險評估,能促使危機治理者以實證結果為依據,做成有利公眾健康之決策,也期望全民均健(health for all)的理想,成為人類邁向和平、康寧的橋樑。

結論

有鑑於此,公共衛生提供了不同於過往強調救難與善後處理的觀點,而是基於「預防勝於治療」的思維來釐清災害的結構性因素,協助決策者事前有系統、有效率、有步驟地執行風險評估、管理與溝通。人們需跨越政治、軍事、宗教的藩籬,且重視跨領域專業的參與,如此以來,才能減輕災變所帶來的健康威脅和社會負擔,為各種潛在情況做好萬全準備,甚至避免憾事再度發生。

參考資料

  1. 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https://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map/
  2. 世界衛生組織(WHO) – 土耳其-敘利亞地震:https://www.who.int/europe/news/item/09-03-2023-dealing-with-the-psychological-aftershocks-of-the-t-rkiye-earthquakes–why-mental-health-and-psychosocial-support-are-so-desperately-needed
  3.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https://www.cwb.gov.tw/V8/C/C/Change/change_4.html
  4. 世界衛生組織(WHO) – 氣候變遷:https://www.who.int/health-topics/climate-change#tab=tab_3
  5. 世界衛生組織(WHO) – 烏克蘭危機https://www.who.int/europe/emergencies/situations/ukraine-emergency
  6. 公共衛生與戰爭科學:https://www.realscience.to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