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資訊|行政公告

公告日期:2023/2/19 11:45

希望大家喜歡這一次的活動!也非常感謝大家踴躍的參與~以下我們將附上答案及有關答案的小科普給大家~可以點下方答案連結看看自己有沒有答對,或者有哪一題是真的非常好奇答案也可以點開看看!除了答案,我們也附上所有答案的小科普,希望大家不只體驗猜燈謎的小樂趣,也可以從中帶走一些小知識!

另外,我們有一個回饋表單的連結,有任何關於活動的想法都可以告訴我們~
https://forms.gle/JESoHdqTkf4FMeA49

讓我們瞭解您們對活動的看法跟建議以精進活動品質!
最後,再次感謝大家參與臺灣公衛學生聯合會元宵猜燈謎活動!我們下個活動見!

1/30 第一題
Q:煙火(兩個字,猜一種法定傳染病)
A:天花

由天花病毒(variola virus)所引起之急性傳染病,人是唯一宿主,可以對人類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其致死率自1%至30%不等,死亡情形常發生在發病後1或2週內,且無有效之治療方法。

臺灣曾於1956年修訂「臺灣省種痘規則」,規定人民自出生至20歲內,應施行種痘,並自1945年起進行全國民眾之種痘。由於自1955年起,臺灣就未曾再有天花病例發生,因此自1979年起即停止牛痘接種,故該年以後出生之臺灣民眾均為未接種族群。世界衛生組織於1980年正式宣佈天花自地球上根除,並全面停止施打牛痘疫苗。

  1. 傳染方式:
    與天花病人之間直接接觸,或經由吸入天花病毒而傳染。天花病人之唾液、血液、組織液、水泡液、脫落的皮屑、結痂、排泄物及天花病人使用過沾有天花病毒的物品等,都具傳染力。
  2. 潛伏期:
    天花的潛伏期由7至17天不等,常見為12-14天,此時感染者不具傳染性且無症狀。
  3. 臨床症狀:
    會出現發燒、劇烈背痛和疲倦,接著有發疹、頭痛、腹痛、嘔吐等症狀出現。皮膚的狀態從一開始會出現有點狀鼓起來的疹子,漸漸形成水泡、膿疱,然後結痂。2-3天後會有典型的天花紅疹明顯地分佈在臉部、手臂和腿部。
    在發疹的初期,還會有淡紅色的塊狀面積伴隨紅疹出現,皮膚症狀由紅疹(第2-3日)漸漸形成水泡(第3-5日)、膿疱(第6-7日),然後結痂(第7-10日),到痂皮脫落乾淨需發病後3週(21-28日)。結痂痊癒後形成褪色的疤是天花的重要特徵。

    ※對皮膚病灶特徵有興趣者可參考以下教材第11頁 
    <天花核心教材-20170518修訂.pdf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4. 預防方法:
    • 教育民眾認識天花之傳染方式及預防接種、檢疫與隔離等預防方法。
    • 避免接觸患者或接觸者之口鼻分泌物。
    • 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 作息正常,提升自身免疫力。
    • 如有出現發燒、皮疹、水泡或膿疱等症狀,請儘速就醫
      天花為傳染病防治法規定之第一類傳染病,發現符合通報定義者,應於24小時內通報所在地地方政府衛生局(所)。
  5. 資料來源: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第一類法定傳染病-天花

2/1 第二題
Q:一直曬太陽(兩字或四字皆可,猜一種政策)
A:長照(長期照顧、長期照護、長照政策)

臺灣於民國107年正式邁入高齡社會,人口老化使得長期照顧(簡稱長照)需求人數也逐漸增加,為發展完善的長照制度,民國96年行政院即核定《長期照顧十年計畫》(簡稱長照1.0),積極推動長照業務。隨著人口老化及照顧服務需求多元化,為因應失能、失智人口增加所衍生之長照需求,提供從支持家庭、居家、社區到住宿式照顧之多元連續服務,建立以社區為基礎之長照服務體系,行政院於105年12月核定《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簡稱長照2.0),並自106年1月起實施,增加長照1.0現有服務之彈性,並擴大服務對象與服務項目以回應高齡化社會長者之長期照護問題。

參考資料:


2/3第三題
Q: 下午兩點到下午三點之間(猜一種空氣污染物)
A:PM2.5

在空氣中有許多不同的物質,包含氧氣(O2)、水蒸氣(H2O)等一些無害的物 質,其中足以直接或間接妨害健康或生活環境之物質則稱為空氣污染物。空污 的類型主要可分成:氣狀污染物(Gaseous pollutants)、粒狀污染物 (Particulate matters, PM)、毒性污染物以及衍生性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s)等。 粒狀污染物包含懸浮微粒、落塵、油煙、酸霧等,其中飄浮在空氣中類似灰塵 的粒狀物稱為懸浮微粒(particulate matter, PM),懸浮微粒依粒徑大小分為:PM10:可吸入顆粒,直徑通常為 10 微米或更小
PM2.5:細小的可吸入顆粒,直徑通常為 2.5 微米或更小,通稱為細懸浮微粒。 

PM2.5(細懸浮微粒)的產生
可分為原生性及衍生性
原生性: 
直接從自然與人為活動所排放,在大氣環境中未經化學反應的微粒,排放到空氣中即為 PM2.5

衍生性:
被釋出之非PM2.5之化學物質(稱為前驅物,可能為固體、液體或氣體) 以前驅物的形式,釋放到大氣後,經化學變化與光化反應形成

主要產源

原生性
例: 汽機車之排放、海水飛沫、工地粉塵、工業排放、農業畜牧、火山爆發

衍生性
例: 硫酸鹽、硝酸鹽、銨鹽

PM2.5的生命週期可高達數週,傳輸距離亦可遠至1000公里,因此污染來源除本地污染外,也有可能是從境外長程飄散而來。

過去已經發現,空氣中的 PM2.5 每增加 10,會增加許多疾病的死亡率,包含肺 癌死亡增加 12%,缺血心臟病死亡增加 16%,所有心肺疾病死亡增加 10%, 減少 200 多天的壽命。PM2.5 已被世界衛生組織所轄的國際癌症研究總署 (IARC)認為是一級的致癌物,能夠產生多種的癌症,像是肺癌、肝癌、腎臟 癌,膀胱癌等等。許多流行病學研究也已確立 PM2.5 對於健康造成影響,包 括:支氣管炎、氣喘、心血管疾病、肺癌等,無論長期或短期暴露在 PM2.5 環 境之下,皆會提高呼吸道疾病及死亡之風險。 

  1. 呼吸道疾病:
    PM2.5 非常細小,大小約為頭髮直徑 (50-70 µm) 的 1/28, 可穿透肺泡進入微血管,經由血液循環影響身體健康。PM2.5 經由呼吸道進 入人體,美國胸腔學會指出,PM2.5 會引起下呼吸道發炎,影響肺功能,引 發氣喘惡化及形成慢性阻塞性肺病,增加呼吸道疾病惡化及死亡率。 
  1. 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
    空氣汙染進入血液循環之後,會進一步破壞血管 內壁造成發炎,久了之後造成動脈硬化和產生血栓,塞到心臟的冠狀動脈就 造成心肌梗塞,塞到腦血管就造成中風,更有許多研究發現,空氣汙染會造 成許多心血管疾病和失智症與腦部的退化。 
  1. 肥胖、糖尿病:
    長久吸入污染的空氣,造成全身性的發炎,而發炎不只造成 癌變與老化,更會進一步破壞我們的新陳代謝能力,造成肥胖、糖尿病與高 血壓,使身體往不好的代謝前進。 
  1. 早產:
    許多研究更發現,孕婦吸到污染的空氣,可能會造成早產或流產,或 生出過動兒或自閉症的孩童,影響小孩未來一輩子的發展。 
  1. 過敏:
    空氣中的汙染物質也常常引起過敏,許多人因此出現氣喘、皮膚過敏 與過敏性鼻炎等等的症狀

濃度高峰時間

容易受到人為因素及氣象條件所影響,像是上下班通勤尖峰時間、中午時間,或是晴天通常有較高的PM2.5的濃度。

夜間也可能有高濃度的情形,因夜間溫度及風速都較白天低,水平及垂直擴散之情形也比白天差,讓污染物更容易在低處累積,且入夜後的前驅物相對濕度也提高,使得微粒易吸收水氣行化學反應,造成夜間 PM2.5 濃度上升

臺灣的PM2.5

一般空氣品質狀態與空氣品質不良事件日,皆以機動車輛排放為主要污染貢獻源,其貢獻比例分別為24~58%及35~45%。一般空氣品質狀態,次要污染貢獻源為街道揚塵(16~43%);而於空氣品質不良事件情形,次要貢獻源則為二次衍生性氣膠

臺灣中南部地區PM2.5污染從10月到隔年3月最為嚴重,這時東北季風盛行。臺灣位於霾害相當嚴重的中國下風處,所以在迎風面的基隆市、宜蘭縣、花蓮縣、臺東縣等地區其境外傳輸的衍生性貢獻占PM2.5來源的五成以上(如表二所示),然而PM2.5污染最嚴重的中南部地區,其位於中央山脈背風面,因沉降氣流造成的逆溫現象導致大氣擴散條件不佳,造成污染物累積濃度增加而使PM2.5濃度飆高,其PM2.5來源六成以上是境內的污染源。

室內環境中之PM2.5

許多研究發現室內PM2.5濃度是隨著室外PM2.5濃度波動起伏而產生相依的變化,因此可得知室外懸浮微粒入滲室內環境的現象隨時都在發生,室外懸浮微粒入滲率介於30~80%。歐美國家研究室內外細懸浮微粒濃度比例,發現大部分情況下室內環境中PM2.5濃度遠比室外來的高,這是因為室內環境中有許多PM2.5來源,包括烹飪油煙、抽菸、打掃的揚塵、影印機及印表機碳粉,還有生物性來源包括飛沫中的病毒及細菌、黴菌孢子和塵蹣的排泄物等。

參考資料:


2/6第四題

Q:鴨子為什麼不會染疫(三個字,猜一種防疫方法)
A:勤洗手(禽洗手)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對抗疫病首要就是「勤洗手」,提醒民眾勿信各類偏方,注意個人衛生、平時勤洗手,並減少用手觸碰眼口鼻,才能遠離疫病。

正確洗手的方法,繼過去「濕搓沖捧擦」口訣後,疾病管制局現在推廣「內外夾弓大立腕」洗手7字訣幫助記憶:

  1. :手掌心內部搓揉
  2. :雙手手心搓揉手背
  3. :十指的夾縫相互搓揉
  4. :手心與手指相互搓揉
  5. :搓揉雙手大拇指與虎口部位
  6. :手指立起,用掌心搓揉指尖
  7. 完 (腕):手腕部位也不能忘記

資料來源:


2/8第五題

Q:形似薄皮春捲,味道不鹹不甜,明知危害身體,卻還吃了整天。(兩個字,猜一常見物)
A:香菸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菸草每年使800多萬人失去生命,平均不到5秒就有1人因菸害死亡。在臺灣,每年約有2萬5,000名死於吸菸及近3,000名死於二手菸害,平均不到20分鐘就有1人因菸害而失去生命。

為有效控制菸害問題,我國於民國86年制定《菸害防制法》以管制菸害,訂定禁菸場所、菸業與販賣者管理、戒菸、教育、廣告等,並經多次修法陸續增訂規範,包含調高菸捐、擴大禁菸範圍、增加菸品標示警示圖文等內容。而為因應近年新興菸品的出現,國際間陸續出現電子煙、加熱菸及添加各式口味誘人吸用之產品,影響民眾健康,其中青少年族群為受影響最大之族群,也造成校園健康危機。衛生福利部參考世界衛生組織菸草控制框架公約(WHO FCTC)、國際經驗及各界意見,修訂菸害防制法,並於112年1月12日完成三讀,將於公布1年後施行,以強化防制菸害,維護國民健康。

參考資料:


2/10第六題

Q: 六個高中生遇到梅杜莎(四個字,猜一個地方)
A: 六輕石化

台塑企業於1991年,在雲林縣麥寮鄉設立台灣第六座輕油裂解廠,簡稱「六輕」,也是台灣第一座民營輕油裂解廠。

六輕為沿海地區帶來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與經濟貢獻,卻也衍生出許多汙染爭議。 2009年,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的研究成果指出,六輕設廠後鄰近地區空氣中的有毒物質與居民尿液中重金屬的濃度均顯著增加,癌症發生率也遠高於其他地區。 這是六輕造成的危害第一次在社會大眾面前公開揭露,引發輿論的譁然。

2010與2011兩年內,六輕更連續發生多起嚴重的爆炸大火。再加上近年來台灣社會對於空氣汙染的關注普遍提升,六輕所引發的環保、健康與工安爭議開始受到許多公民團體與新聞媒體的關注,成為全國性的熱門議題。

在現代社會中講求經濟發展是必要的,然而環境永續和居民的生活品質也十分的重要,我們需要肯定六輕帶來的所有益處,然而也無法否定六輕帶來的危害,與其一味地責怪,不如擬定更多應對的政策,或是多加向人民宣導,提升大眾的衛教知識,在雙方的努力下打造更好的生活環境。

資料來源:

被錢收買而無視污染的地方居民?一個返鄉青年的石化廠邊觀察筆記
作者:Lin Hung-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