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
公告日期:2022/7/3 17:54
心理衛生(Mental health)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也稱為精神衛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state of well-being in which the individual realizes his or her own abilities, can cope with the normal stresses of life, can work productively and fruitfully, and is able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his or her community.” (「主觀的幸福感、感覺到個人的效能、自主性、和其他人的互動、可以實現個人在智慧及情感上的潛力等。」)
心理健康素養(Mental health literacy, MHL)
最初Jorm等人(1997)根據Nutbeam(1993)的健康素養架構而提出。定義為: “knowledge and beliefs about mental disorders which aid their recognitions, management or prevention.”( 「對於精神疾病的知識與信念,可協助對於精神疾病的認識﹑處理及預防」)。
心理健康素養組成要素以及四大面向:
認識如何獲得及維持良好心理健康(Understanding how to optimize and maintain good mental health):建立良好心理健康素養可改善自身的心理建康,透過朋友﹑家人﹑教育者或其社交媒體獲取有關精神障礙的信息,提早預防疾病的發生﹑遠離罹病風險。
- 認識精神疾病及其治療(Understanding mental disorders and their treatments):思考哪些因素使患者面臨特定疾病的最大風險,其風險因素可能是失業導致低收入﹑缺乏教育﹑被社會歧視或暴力等;疾病辨識可透過其疾病的病程﹑預後因素﹑自殺風險﹑鑑別診斷或合併症等,瞭解發病原因後則需要關注疾病的治療方法。
- 降低精神疾病汙名化(Decreasing stigma):主動表達對患者的理解與接納﹑盡量避開拿精神病患開玩笑以及不尊重患者,以「不恐懼」、「不排斥」為前題下與患者相處,可透過大眾衛教去除公眾汙名;透過病人衛教去除自我汙名,破除迷思並吸取正確資訊。
- 增強自我照護能力Enhancing help-seeking efficacy:患者能夠在不諮詢專業人士的情況下透過尋求相關醫療公衛資源與資訊幫助自己恢復心理健康。
精神疾病/精神障礙(Psychiatric/Mental disorder)
指一症候群,特徵為個人在認知、情緒調節或行為中有臨床顯著的困擾(disturbance),而此困擾表現在心裡、生物或發展過程上之精神功能(mental function)不良(dysfunction)。精神疾病通常與顯著的苦惱(significant distress)或社交、工作以及其他重要活動的障礙(disability)有關。
早期的分類沿革:
- Thomas Sydenham (1624-1689)以實證取向來分類與診斷,其疾病分類方法以現代的方法去進行,根據臨床現象對疾病進行分類,提出了急性病和慢性病﹑泛發性和散發性疾病等分類概念,為後世留下了不少疾病的描述。
- 現在精神醫學主要由Wilhelm Griesinger (1817-1868)所開始,提出任何精神疾病的診斷均需有生物上的原因,在他的《精神疾病病理與治療》中大膽地主張「精神疾病是一種腦部疾病」,呼應了Hippocrates率先倡導的生物觀點。
- Emil Kraepelin (1856-1926)於1883年出版精神教科書內容蓋疾病分類系統,試圖建立精神疾病的決定本質,發現精神疾病傾向出現一組症狀,並稱為症候群(syndrome)。不同的症候群有各自的成因、症狀、病程與結果;同時把所有與精神錯亂相關的症狀綜合起來:緊張型精神分裂症(catatonia)、青春型精神分裂症(hebephrenia)和偏執型精神分裂症(paranoid)。
精神疾病分類的早期努力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前半段,英國的皇家暨理學會﹑巴黎的精神科學會議以及美國精神醫學會前身均發展出一系列的精神疾病分類系統,但均無受到廣泛採納。193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精神疾病放入國際簡略死因分類(International List of Causes of Death, ICD)中;1952年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DSM-I亦於同年出版,當中列有60種不同的精神疾病;DSM-II於1968年出版;1969年世界衛生組織公佈新的分類系統,雖然DSM-II(1968)與世界衛生組織的系統類似但兩系統對於已經歸列為疾病的症狀仍有不同定義;1980年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DMS-III,該版大幅修定每個精神疾病類別之診斷準則及與其他精神疾病區分的特徵。進一步修訂之DSM-III-R於1987年出版;DSM-IV於1994年出版;DSM-IV-TR為DSM-IV的修訂版,於2000年出版;目前最新的版本為DSM-5於2013年出版。
精神疾病去汙名
汙名Stigma:為了區別一般人與其他因社會道德﹑行為上的差異或及社會與眾不同的人而在他們的身上加上刻板印象的記號。
- 社會學家Goffmam(1963)將汙名概念分為三類型:身體方面(例如:畸形或缺陷)﹑個人特質的缺失(例如:精神異常或酗酒)及種族國族的汙名。
- 近代的汙名化偏向於恥辱感而非實際身體的標誌。為一般性心理化經驗過程,即為精神上的汙名化。
- Corrigan& Watson(2002)依據社會認知模式 (Social – cognitive model)提出不論公眾汙名及自我汙名皆由刻板印象(Stereotype)偏見(Prejudice)以及歧視(Discrimination)三個要素所組成
- Thornicroft G(2006)及Johnston JM等人(2003)提出汙名的核心三要素:知識(誤解資訊/文化或教的理解差異)﹑態度(偏見)和行為(歧視)
最常被研究的精神疾病去汙名類型可以分為兩大類:公眾汙名(Public stigma)和自我汙名(Self- stigma)。
公眾汙名是指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視、偏見以及刻板印象等汙名化過程;自我汙名指精神疾病患者將公眾汙名的態度內化而產生的自我歧視與偏見,又稱內在汙名(Internalized stigma)。
降低精神疾病汙名相關介入策略
- 社交接觸Social contact:讓有精神健康問題的患者和參與者直接互動。
- 以影片為基礎的社交接觸Video-based education:具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藉由影音媒體(例如:影片或網路)去分享或談論他們自己的經歷。
- 教育講座(Education-lecture):透過講座或會議,邀請專家或是家中有罹患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成員來分享或談論精神健康問題。
- 教育文宣(Education-text):讓參與者閱讀教育文宣﹑書籍或文章的教育介入措施。
- 大眾媒體傳播:透過媒體報導﹑廣告等提出精神疾病的負向態度及具有汙名的公眾言論或意見。
參考資料
- Word Health Organization. Mental Health. Available at: https://www.paho.org/en/topics/mental-health. Accessed May 7,2022
- Jorm AF, Korten AE, Jacomb PA, Christensen H, Rodgers B, Pollitt P. “Mental health literacy”: a survey of the public’s ability to recognise mental disorders and their beliefs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 The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1997; 166: 182-186.
- Jorm AF. Mental health literacy: public knowledge and beliefs about mental disorder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0; 177: 396-401.
- Jorm AF. Mental health literacy: empowering the community to take action for better mental health.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12; 67(3): 231-243. doi:10.1037/a0025957
- Thompson A, Hunt C, Issakidis C. Why wait? Reasons for delay and prompts to seek help fo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an Australian clinical sample.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2004; 39(10): 810-817.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Highlights of Changes from DSM-IV-TR to DSM-5. 2013.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DSM-5, 2013
同分類其他文章
搜尋網站
文章分享